作为英超卫冕冠军,曼城此次征战世俱杯却遭遇 “水土不服”。根据《阿斯报》披露,蓝月亮在美国的训练场地条件与国内顶级设施形成鲜明对比,训练场的 “寒酸” 程度甚至被调侃为 “从英超直接降级到业余联赛”。

一、训练场的 “校园尴尬”

曼城被分配至佛罗里达州博卡拉顿的林恩大学进行训练。这座可容纳 500 人的鲍比 - 坎贝尔体育场虽配备照明设施和带顶棚看台,却缺乏现代化更衣室、医疗康复区等基本配置。球员们不得不挤在临时搭建的帐篷中更换装备,而理疗师只能在露天环境下为队员进行肌肉放松。草皮状况更令人堪忧 —— 部分区域存在明显坑洼,球的滚动轨迹难以预测,这与曼城平日在伊蒂哈德训练中心享受的 “地毯式草皮” 形成强烈反差。

曼城世俱杯训练遭 “降级”!设施简陋难比英超奢华永利集团官网

二、国际足联补贴的 “杯水车薪”

造成这一窘境的根源在于国际足联的经费限制。FIFA 每日仅为每支球队提供 1.5 万欧元场地租赁费,这笔资金甚至不足以覆盖安保人员的工资。为控制成本,曼城最终放弃顶级体育俱乐部设施,选择大学场地作为折中方案。这种 “经济型” 选择导致训练条件大幅缩水,而皇马等球队为保障训练质量,不得不自掏腰包搭建恒温帐篷、移动健身房等设施。

三、与国内设施的 “天壤之别”

在曼彻斯特,曼城拥有全欧洲最奢华的训练基地 —— 伊蒂哈德训练中心。这座占地 80 英亩的 “足球宫殿” 配备 16 块专业球场、可容纳 7000 人的小型比赛场、室内游泳池及水疗中心。梅西曾在参观后惊叹:“这里的设施甚至比许多国家队基地还要先进”。相比之下,林恩大学的训练场更像是 “临时拼凑的校园运动场”,连最基本的战术分析室都需要与大学体育部门共用。

四、赛事组织的 “连锁反应”

场地问题折射出世俱杯筹备的系统性缺陷。国际足联直到开赛前十天才最终确认训练基地选址,导致球队被迫在短时间内适应陌生环境。更讽刺的是,曼城的小组赛赛程横跨费城、亚特兰大、奥兰多三地,频繁的长途转场进一步压缩了有效训练时间。这种混乱局面并非个案:皇马在迈阿密的训练基地最初甚至没有更衣室,不得不耗时数月从零改建;多特蒙德等球队也对比赛场地的草皮质量提出质疑,称其 “像沙漠一样干燥”。

五、豪门的 “生存之道”

面对困境,曼城选择以 “实用主义” 应对。教练组简化了战术演练内容,将重点放在体能储备和恢复训练上。球员们则通过社交媒体发布训练视频,用 “重返校园” 的幽默口吻淡化条件落差。俱乐部高层虽未公开抱怨,但据内部人士透露,他们正与 FIFA 沟通,要求将淘汰赛阶段的训练经费补贴提高至每日 3 万欧元。

这场训练场地的 “降级” 风波,不仅暴露了国际赛事组织的漏洞,更凸显了顶级俱乐部对硬件设施的高度依赖。当曼城球员在简陋场地上为世俱杯冠军拼搏时,他们或许会更加怀念千里之外那片象征着现代足球顶级水准的 “蓝色草坪”。